首页 > 异能 > 官商秘史 > 

第322章 西域之行

第322章 西域之行

  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,西域地區開始逐漸繁榮,西域各國利用地處東西方交往要道的地裡優勢逐漸發展,在西漢管轄下各國的經濟文化的道德極大發展。

  西域一帶在可考歷史中於前五世紀左右形成國傢,並開始獨立發展。《漢書·西域傳》記載當時已有三十餘國分佈在西域地區,故有“西域三十六國”之說,在張騫打通西域之前,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國的勢力,至漢代,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府所管轄范圍則已不隻三十六國,《漢書·西域傳》亦記載在前六年到五年中西域分裂為五十餘國,東漢末年,西域各國相互之間不斷兼並,至晉朝初年形成瞭鄯善、車師等幾個大國並起的局面,南北朝時期,西域局勢再度變化,新興的高昌國相繼擊敗西域諸個國傢,建立瞭一個地跨新疆大部的強國,除少數國傢外西域諸國國土西遷,為中亞地區帶來瞭繁榮的文化。

  漢代“西域都護府”位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(簡稱“巴州”)的輪臺縣,野雲溝鄉和策大雅鄉結合,西域都護府距庫爾勒市一百一十三公裡,距輪臺縣城五十八公裡,海拔高度九百九十九米,現已辟為巴音郭楞的一個旅遊點,吸收中外遊客之多。

  漢宣帝神爵二年(前六十)在此設西域都護府,名為烏壘城(前名輪臺國)是當時漢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軍事中心,當時西域都護由皇帝親自任命,三年一替(也有延長和縮短的)從未間斷,據《漢書》記載:西漢歷任都護十八人,其中立傳可考的歷史上著名的有鄭吉、鄭宣、甘延壽、段會宗、廉褒、韓立、郭舜、孫健、李崇、但欽等十人,當時輪臺國是個城郭之國,都護府直接對其統轄,相當於現在的首府,似乎比其他綠洲城國和遊牧行國的權力稍大,輪臺王曾多次受皇帝親召幸朝,漢朝另設置戍已校尉、戍部候等行政、軍事、機構,對當地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以王、侯、將、相、大夫、都尉等官職,他們均受西域都護府的管轄。

  西域從漢武帝劉徹時起屬於漢朝,西域三十六國是婼羌、樓蘭(鄯善)、且末、小宛、精絕、戎盧、扜彌、渠勒、於闐、皮山、烏稈、西夜、子合、蒲犁、依耐、無雷、難兜、大宛、桃槐、休循、捐毒(今烏恰縣)、莎車、疏勒、尉頭、姑墨(今阿克蘇縣)、溫宿(今烏什縣)、龜茲(今庫車縣)、尉犁、危須、焉耆、姑師(車師)、墨山、劫、狐胡、渠犁、烏壘,三十六國中,一部分是遊牧部落,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國,當時於闐、焉耆、疏勒是西域三大強國。

  西漢末年,王莽篡位,中原騷亂,匈奴乘機統治西域,各族人民不堪斂稅重苛的虐待,向東漢武帝請求三次,十八國國王以送兒子到洛陽學習當人質真誠誓言,要求內屬中原,劉秀在立足未穩之時,十分不情願的將西域都護府遷往龜茲乾城(今新和縣境內)。

  西漢時,都護為加於其他官號上的職稱,多以騎都尉領其職,秩比二千石,東漢時為單任官職,武帝、昭帝時常在渠犁、輪臺屯田,置使者校尉領護,以供應往來使者,宣帝地節二年,遣侍郎鄭吉屯田渠犁,與匈奴爭車師,有功,遷衛司馬,使護鄯善以西“南道”諸國,至神爵二年,匈奴日逐王降漢,使鄭吉發兵迎之,“北道”亦通,遂以鄭吉為騎都尉,兼護車師以西“北道”諸國,因總領南北兩道,故號都護,都護之置始於此,西漢時,都護治烏壘城(今新疆輪臺東北),與渠犁田官相近,屯田都尉屬都護,都護開幕府,屬官有副校尉,秩比二千石,丞一人,司馬、侯、千人各兩人,都護職在統領大宛(今俄羅斯費爾幹納盆地)及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(伊犁河流域)、康居(今錫爾河中遊地帶)等行國,頒行朝廷號令,諸國有亂,得發兵征討,烏孫與漢結姻,故尤親倚都護,自鄭吉至王莽時,連置都護不絕,前後凡十八人,姓名見於史冊的有十人,宣帝時有鄭吉,元帝時有韓宣、甘延壽,成帝時有段會宗、韓立、廉褒、郭舜,平帝時有孫建、但欽,新莽時有李崇,至新莽末,西域亂,李崇沒於龜茲,遂罷都護,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,西域十八國請復置都護,光武帝不許,明帝永平十七年,始以陳睦為都護,次年,焉耆、龜茲叛,共攻殺陳睦,遂罷都護,和帝永元三年,將兵長史班超平定西域,遂以班超為都護,駐龜茲境它乾城(今新疆庫車附近,其址未詳),十四年,班超還洛陽,繼任者有任尚、段禧,安帝永初元年,西域亂,征禧還,自此不復置都護,至延光二年,以班勇(班超之子)為西域長史,復平西域,遂以長史行都護之職。

  西漢宣帝第二年(公元前六十八年)派侍郎鄭吉屯田渠黎(今新疆尉黎一帶),與匈奴爭奪東師,使護衛鄯善以西“南道”諸國安全,至神爵二年(前六十年),匈奴逐日歸降漢朝,鄭吉派兵迎之,宣帝又命鄭吉監護車師西北方(北道)各國的安全,因總領兩道,遂號都護,此後“都護”就成為西漢派駐西域的最高長官的正式官名,西域都護官秩二千石,相當內地郡守,其下設副校尉、丞、司馬等屬吏,西域都護的設置,保證瞭絲綢之路的暢通,加強瞭民族間的團結和經濟文化交流,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,同時,因其在當地實行屯田政策,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西域農業生產的發展。王莽時期撤除,東漢或設或撤,安帝永初元年(一零七年)撤除。

  西漢時期,今甘肅玉門關、陽關以西,即今新疆以及更遠的地方,統稱為西域,這是廣義的西域,狹義的西域,僅指今新疆天山南北,即玉門關、陽關以西,巴爾喀什湖和蔥嶺以東,準噶爾沙漠以南,西藏高原以北的地區,西漢初,這裡有三十六個小國,後又分為五十餘國。

  西域諸國以天山為界,分為南北兩部,絕大部分分佈在天山以南的塔裡木盆地周邊,塔裡木盆地南緣有且末、小宛、精絕、捍彌、於闐、皮山、莎車等國,被稱為“南道諸國”,在盆地的北緣有危須、焉耆、尉犁、烏壘、龜茲、姑墨、溫宿、尉頭、疏勒等國,被稱為“北道諸國”,在盆地西南、蔥嶺一帶有蒲犁、無雷等國,在盆地的東端有樓蘭,後稱鄯善。這些國傢語言不一,習俗各異,互不統屬,人口少則幾百,多則數萬,一般為幾千人到兩三萬人,龜茲人口最多,才八萬人,它們多以城郭為中心,居民多從事農牧業,少數國傢逐水草而居,單純從事畜牧業,以畜產品等與鄰國交換糧食等農產品,有些國傢生產力水平有相當發展,已經掌握瞭冶鐵技術,樓蘭人 就懂得制造鐵兵器。

  天山以北,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準噶爾盆地,是一個遊牧區域,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,原來居住著塞種人,西漢文帝時,原來遊牧於敦煌、祁連間的月氏人,被匈奴逼迫,西遷至此,擠走瞭塞種人,其後原居住於河西一帶的烏孫,為瞭擺脫匈奴的羈絆,也向西遷徙到此,把月氏人趕走,占領瞭這塊土地,大部分月氏人被迫再往西遷到媯水(今阿姆河)以北地區,稱大月氏,少部分留下來,稱小月氏,烏孫有六十三萬人(包括留居此地的塞種人和月氏人),他們與匈奴同俗,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,準噶爾盆地以南的天山缺口,由姑師控制,姑師後來分為車師前國、車師後國,車師前國一帶土地肥沃,農業相當發達。

  從玉門關到西域,有兩條主要通道:一條經塔裡木盆地東端的樓蘭(鄯善),折向西南,沿昆侖山北麓西行至莎車,為南道,南道西逾蔥嶺,可至中亞的大月氏、大夏、安息等國,另一條經車師前國,沿天山南麓西行至勒,為北道,北道西逾蔥嶺,可至中亞的大宛、康居、奄焉等國。

  西漢文帝初,匈奴的勢力擴展到西域地區,在這裡設置瞭“僮仆都尉” 一職,對西域諸國進行監視,向它們征收繁重的賦稅,並把西域作為進攻西漢王朝西北部的戰略基地,對西漢構成極大的威脅。

  漢武帝對匈奴進行戰爭時,為瞭截斷匈奴右臂,曾於建元三年(公元前一百三十八年),派漢中人張騫赴西域聯絡大月氏,欲利用大月氏與匈奴的矛盾,與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。

  張騫雖因大月氏不願東返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務,但他在西行途中,傳播瞭西漢的國威,獲得瞭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資料,使西漢政府增加瞭對西域的瞭解,溝通瞭西漢與西域各族之間的聯系。

  漠北戰役之後,匈奴單於退往漠北,河西走廊也為西漢所控制,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經打開,但是匈奴在西域仍保存著相當的勢力,嚴重威脅著漢與西域的交通。

<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>

推荐小说:情种 都市猎艳:少妇俱乐部 淫印天使 南城 口述夫妻4P換妻的真實經歷 九九女儿红 我的妈妈楚琳 我的冷艷總裁母親 铁汉 凌辱